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简述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执行预期、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连串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标是通过成本管理举动的实行来提升环境效益,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狭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广义的环境成本还包含外部环境成本。研究环境成本管理困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规范、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框架,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当中。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民众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报告,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困难,预期在环保方面执行付出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核心领域的决策供应支持。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分为事前规划法和事后处理法两种。当前我国企业广泛采取的事后处理法,已不能适应可连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所以应采取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将来或许发生的环境开支执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类可行的生产方案的事前规划法。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
环境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运营成本的规模,进而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执行预期、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连串的科学管理工作。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从组织管理角度看是一连串的预期、决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的过程,同期从生产、技术、运营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成本形成全过程的管理: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内容。 (1)企业环境成本目标。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的目标是以最优的环境成本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企业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企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损坏的“外部成本”,不对企业环境污染及环境损坏所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成本”执行合理预期证实和计量,虚减企业成本虚增经济利益;同期笔者觉得,也不能硬性地规定企业增长环境成本的投入,在实践中反而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果。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不是简单地增长与降低的困难,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不同的企业在总的目标基础上,可依据本身的事实情形,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2)企业环境成本预期。环境成本预期是建立环境成本对象和环境成本动因之间的适当关系,用以精准预期环境成本的过程。环境成本预期既是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环境成本事前控制成败的核心。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环境成本决策方案和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都务必建立在科学严密的环境成本预期基础之上。通过对不同决策方案中环境成本水平的预期与比较,可以从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为企业选择最优环境成本决策和策划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供应根据。 (3)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连串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涉及相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行的一种旨在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举动和政策实行。它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期为根据,采取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 (4)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向信息运用者供应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信息。它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执行反应,描述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发生的坏境负荷及治理报告信息,并按成本核算原则证实和计量环境成本费用,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导致的环境效果与经济效益,编制出环境成本数据书对外发布。接受外部环境评价,为内部决策供应参考根据。 (5)企业环境成本监测预警。企业采取一连串的方法和手段对环境成本执行监测和控制,建立环境成本监测预警系统。运用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成本核算中积攒的环境成本报告和信息,摸索环境成本的改变规律,预期企业环境成本改变的趋势,当企业环境成本高达临界值时,供应预警。 (6)企业环境成本的评价与应用。企业环境成本评价是根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借助两者之间的动态改变,比较得出评价结论。分析出影响环境成本变动的原因,策划或修改新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案。同期,将企业环境成本信息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参与企业战略决策。 2.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结构间关系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是个有机整体,其中各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衡。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统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企业环境成本预期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起点,预期指导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与核算。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需要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反应与监督,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为控制供应有关的成本信息。通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和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对环境成本执行监测,若遇预警,调节控制与核算,以避免风险。管理效果通过企业环境成本评价来评析,并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供应借鉴。如在评价与应用中发现困难,反馈至目标确定部分,这样反复,进而高达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微观达到渠道,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该框架必定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日中益得到丰富与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意义
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的意义首要有下方几方面: (一)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作出正确决策 环境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出正确决策时务必要考虑的有关成本的一部分,与其余成本一样,是流经企业的物质的价值表现。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企业收益具有紧密的关系,为高达环境保护标准而投入的环境成本会对企业的利润造成适当的打击。所以,对环境成本执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将令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执行协调和科学决策以及合理规划生产方案供应有力的支持。 (二)有利于企业执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伴随环境困难的日益加重以及环保法规的加深,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费用开支越来越大,是否充分发挥环境成本的效率,致使适当的环保开支尽或许多地为企业导致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通过对环境成本执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可以达到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的最佳配比,进而有利于分析和评价环保工作业绩,满足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的需要。 (三)有利于企业减弱环境风险 世界各国对于环境困难的重视,致使环境风险形成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务必要考虑的内容。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反应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本身所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进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来自环境风险的威胁,为企业正常有序地生产运营创造不错的条件。 (四)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作给市场主体,为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忽略社会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运营型转化,要求企业追求本身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可连续发展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一面,致使企业站在本身的角度上考虑环境困难,减弱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产品成本,增长企业利润,加强市场竞争力, 进而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面,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保护,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连续发展。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的方法及其发展
从成本发生的时间角度看,通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外乎两种,事前与事后管理。西方国家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正在由事后处理法转向事前规划法。 (1)事后处理法。 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给予清除,把发生的开支证实为环境成本。比如企业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交由废水处理厂处理,该方法发生名目繁多的各类开支,诸如:排污费用、记录成本、储存成本等均计入环境成本。 (2)事前规划法。 事前规划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将来或许的环境开支执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类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类或许的方案执行价值评估,从将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过滤出开支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高达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高达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绿色生产方案就是事前规划法的深化运用,企业可以以生产过程无污染为目标规划出生产方案,并建立相应的开支收益预算。绿色生产的目的是完全清除环境故障成本,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对外排污高达非常低的绿色标准,进而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高达最大。该生产模式不仅免去了将来一切的环境开支,更可以得到绿色生产导致的长期收益。实施绿色生产方案的代价是最近的重大投资,因此需要事前严密地规划整个生产方案,否则会受于将来收支的未知性而失利。事前规划法体现了西方环境成本管理的成长趋势,与传统的事后处理法对比,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首先,两者的管理理念不同。采取事后处理法的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不足,即使环境控制成本较低,但对环境故障成本却无法控制,或许致使环境开支额重大。而事前规划法则对环境污染采取了积极预防的立场,早期自行开支环境控制成本并控制将来的故障成本,取二者之和即环境成本较小者的方案,充分考虑了两种环境成本的内在联系。 其次,两者的管理过程不同。事后规划法无需对原有的生产工艺流程作改动,因此对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活动影响不大。事前规划法却对生产工艺流程执行优化设计,这要求企业有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执行信息合作。 最后,两者的管理效果不同。事后处理法作为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方式,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开支执行控制,但是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形下环境成本减弱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也不显著。事前规划法却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综合了各方面信息的规划指示下,环境成本被纳入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过程,环境开支的可选性和可控性大大提升,再融入绿色成本战略思想,环境成本管理往往会显现出人意料的效果。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困难及建议
一、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困难 (一)传统的成本组成与计量具有局限性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其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生产运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运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在我国,成本的支出规模是由国家通过相关法规制度来加以界定的,与理论上的成本概念具有适当的差别。我国传统会计所依靠的成本概念,属于狭义范畴,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料、工、费),而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费用则没有考虑以内。事实操作中,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计量也很简单,一般只考虑显性的如环境污染罚款等开支,在事实发生时直接计入阶段费用或运营外开支,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而忽略了隐性的环境成本开支,不符合因果配比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利润,间接地激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将来为代价谋取目前的经济利益。(二)成本信息缺乏决策有关性
信息的有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所供应的信息应当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造成结果有用的特质。受于上述传统的成本组成与计量的局限性致使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够供应环境成本信息,或者供应的环境成本信息过于笼统、概括,不能为与环境相关的经济决策供应清晰、充分的信息,致使管理层在执行决策时,缺乏对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全面考虑,进而产生误导,作出方案取舍的错误决策。 (三)侧重末端治理,忽略全过程控制 当前,我国执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数目较少,而且多采取事后处理法,执行末端治理。所谓的事后处理,就是在同环境相关的不利事项发生之后,企业设法给予补救的方法,属于“亡羊补牢”的被动做法。该种方法,受于基本不影响企业日常的运营活动、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事后处理忽略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只侧重于全过程的末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淹没了环境预防成本的作用,其结果是致使环境故障成本的失控,给企业导致更大的灾难。 (四)缺乏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的首要过程是先确定成本目标,再策划成本标准;然后将事实发生的费用与标准执行比较,计算出节约或超支,揭示成本差异;最后依据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环境成本控制是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形成成本的诸原因执行规划和制约,其目的是把相关环境的诸项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规模内。在这个过程中,成本标准的策划是非常核心的环节,没有科学的成本标准,成本控制的后续工作将无法开展。我国企业一般将环境成本与其余成本混在一起执行控制,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策划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致使企业的环境成本长期处在失控状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二、完善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设想 (一)策划环境会计准则,清晰环境成本组成 2006年2月财政部公布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若干业务领域的会计处理作了清晰的规定,但却没相关于环境会计的专门准则,其余准则中也少有涉及,导致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于企业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作了一点表明。 伴随环境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把环境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对环境成本执行专门的核算与控制,已经形成急切需要处理的困难。通过策划环境会计准则,清晰环境成本证实、计量、记录和数据的内容及程序,将有利于弥补环保法规的不足,使企业清晰本身的环境责任,自觉地保护环境,通过充分、清晰的环境信息的披露,帮助管理层更好地作出决策,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策划适宜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中控制标准的策划是实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完成被控指标,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活动偏差的发生进而最终高达成本控制的目的均为举足轻重的。 参照传统成本控制标准的策划,遵循先进性、合理性、可考核性、简易性等原则,环境成本控制标准的策划可以采取下方几种方法: 1.以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环境成本作为标准。该种方法适用于已经运营多年,各类环境成本资料比较齐备的企业。该种方法的优点是受于参照的是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所以策划出来的标准比较合理,责任部门经历付出是值得高达的。运用该种方法,需要依据企业将来阶段的事实情形执行调整,刨去不可比原因。 2.以本行业其余企业先进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作为标准。在生产条件、产品等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形下,可以参考本行业中的先进水平作为本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应当依据本身的事实情形执行改进。 3.事实过程分析法。就是运用全面预算中零基预算的原理,通过对企业事实生产过程的调查分析,进而确定企业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在某段时间之内为达到适当的目标应当发生的环境成本,以此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该种方法将环境成本的造成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较好地遵循了因果配比原则,相对来讲更具科学性,但是过程比较复杂,涉及的人士比较多。 企业应当从本身的事实情形出发,选择适宜的方法策划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为更好地执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准备。 (三)选择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 当前,我国执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首要采取事后处理,即所谓的末端治理,该种做法的首要缺陷在于起不足对环境成本的预先了解和控制,不能未雨绸缪。实践证明,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运营活动的始终,从开始的产品设计到最后产品的报废回收,都有机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也应当贯穿于整个生产运营过程,从事前的规划、事中的监控到事后的处理,执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从具体的方法来说,当前理论界首要有两种看法:作业成本法(ABC)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TLCC)。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然后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核心理论是: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的消耗造成成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中,通过设置作业,针对每一作业寻求成本动因,执行环境成本分析,以作业为中心执行环境成本的证实、归集和分配,能够精准地定位引起环境成本发生的事项,依照因果关系执行环境成本分配,进而比较精准地将环境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克服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分配方面的主观武断性。 2.全生命周期成本法 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形成至消亡所历经的从企划、研发、生产到客户运用、报废处理这个循环的总成本,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执行细致的成本分析,最终达到减弱成本的目的。 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应用到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强调对于环境影响的预防;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通过运用环保型材料,执行清洁生产,付出减弱环境负荷;在产品的运用和报废阶段,同资源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达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该种方法受于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或许的环境成本都加以考虑,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只考虑生产过程的缺陷,致使产品的成本信息愈加精准完整,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也愈加牢靠。 对比较来说,作业成本法侧重于对已证实的环境成本的计量和分配,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首要侧重于对环境成本的全程管理,可以考虑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世界推行可连续发展的大事态下,在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日益耗竭的环境下,对环境成本执行管理和控制将令形成将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环境成本预期与决策,策划符合本身生产运营特点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标准,选择恰当的方法,对环境成本执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在达到本身经济效益的同期提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田志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