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有关做好流行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告》,提议增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强度的23条政策动作,我们理解如下:
第一,从文件的定位来说,当前属于流行病应付阶段的货币金融政策,23条动作和2020年1月31号中央银行等五部委的银发〔2020〕29号文在结构上差不多统一。“供应足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促使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等表述代表着将来狭义流动性将保持偏松状态,宽信用降成本仍是当前的首要冲突。尤其是“对承受流行病实质影响的金融机构,可依据事实情形适当提升存款准备金考核的容忍度”属于应付流行病阶段的特事特办,2020年的29号文也有过相似表述。
第二,有关流动性,中央银行还披露了上缴利润给财政的明细。全年中央银行将上缴利润1.1万亿元附近,“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差不多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4月份以来狭义流动性的宽松以及中央银行本轮降准0.25个点。
第三,有关政策工具,除了我们目睹的降准等,中央银行仍在布置结构性工具,包含持续“依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供应激励资金”;持续滚动运用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加速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行业”;“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等,中央银行表示以上工具预期将动员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第四,有关着重支持的行业行业,中央银行先后提及了接触型服务业、小微企业、涉农主体、煤炭等能源提供、物流航运、产业链提供链核心企业、基础设施等着重投资项目、私营企业、住房行业等。这里面综合体现了流行病救助(接触型服务业、小微等市场主体)、产业链提供链平稳(能源、物流、核心企业等)、短时间稳上涨有效性(基础设施、住房等)等几层面的计划。
第五,有关地方政府投资,“按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着重投资项目的资金支持强度”。这一点与2018年7月23号国常会[1]的需求相似,当时是政策倒向宽信用的重要时点,城投融资政策在后面面临边际松动;今年同为宽信用稳上涨年份,城投融资环境应当还将有所转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面对的资金约束有希望更深一步减轻。
第六,有关房地产,特别适合注意的是“合理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需求”,这是中央银行方面从2017年迄今又一次清晰指向首付和贷款利率需求,在因城施策原则下,将来应当会有许多符合条件的城市向下调整首付比例,减弱房贷利率,地产端的需求约束会更深一步放开,宽信用的梗阻将更深一步打开;在融资一端,文件也强调“金融机构要在风险可控基础上,适度加大流动性贷款等支持强度,满足建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第七,有关平台企业和普惠金融服务,文件表示“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发挥平台企业金融服务的乐观作用”,“督促平台企业规范开展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这代表着在前期对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引导和规范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有了更不错的基础。
第八,当前宏观定价的核心逻辑仍是流行病,流行病转折点仍未明朗致使市场对于逆周期政策信号尚不充足敏感。但如后续流行病有效控制,则宏观面会过渡到“流行病底+稳上涨”的逻辑之下。新一次宏观经济政策“几家抬”的局势或许会再次形成,比如物流纠偏等行政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中央银行与外管局公布的23条动作事实是政策为应付流行病对经济附加打击、更深一步稳上涨而推行的金融方面的一篮子政策,它作为一个信号是适合重视的。
正文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有关做好流行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告》(下方简称《通告》),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使外贸出口发展三个层面,提议增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强度的23条政策动作。对此,我们觉得有下方几点适合着重关注。
关注点一:从文件的定位来说,当前属于流行病应付阶段的货币金融政策,23条动作和2020年1月31号中央银行等五部委的银发〔2020〕29号文在结构上差不多统一。“供应足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促使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等表述代表着将来狭义流动性将保持偏松状态,宽信用降成本仍是当前的首要冲突。尤其是“对承受流行病实质影响的金融机构,可依据事实情形适当提升存款准备金考核的容忍度”属于应付流行病阶段的特事特办,2020年的29号文也有过相似表述。
《通告》表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类货币政策工具,供应足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加强信贷总量上涨的平稳性。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促使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助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承受流行病实质影响的金融机构,可依据事实情形适当提升存款准备金考核的容忍度”。
关注点二:有关流动性,中央银行还披露了上缴利润给财政的明细。全年中央银行将上缴利润1.1万亿元附近,“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差不多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4月份以来狭义流动性的宽松以及中央银行本轮降准0.25个点。
中央银行表示,“今年迄今,人民银行加大流动性投放强度,为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增速落地,人民银行靠前发力加速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截到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首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差不多相当。4月15号,人民银行宣称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将再投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从全年看,人民银行将总计上缴11000多亿元结存利润,缴款进程靠前发力,视退税需求及时拨付,与其余货币政策操作相互配合,有力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足”。
关注点三:有关政策工具,除了我们目睹的降准等,中央银行仍在布置结构性工具,包含持续“依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供应激励资金”;持续滚动运用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加速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行业”;“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等,中央银行表示以上工具预期将动员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通告》表示,“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强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2022年1月1号到2023年6月底,依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供应激励资金,激励金融机构平稳普惠小微贷款存量,扩暴涨量。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规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从2022年起,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持续滚动运用,必要时可再更深一步增长,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
同期,中央银行更深一步表示,将“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强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速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行业,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期动员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关注点四:有关着重支持的行业行业,中央银行先后提及了接触型服务业、小微企业、涉农主体、煤炭等能源提供、物流航运、产业链提供链核心企业、基础设施等着重投资项目、私营企业、住房行业等。这里面综合体现了流行病救助(接触型服务业、小微等市场主体)、产业链提供链平稳(能源、物流、核心企业等)、短时间稳上涨有效性(基础设施、住房等)等几层面的计划。
《通告》表示,“为受流行病影响较大的行业供应差距化的金融服务。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适时增长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受流行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行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余有展望但受流行病影响暂遇问题行业的支持强度”。
“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产销的金融保障。用好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工具,适时增长再贷款额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主体的支持强度。环绕春耕备耕、粮食流通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策划差距化信贷支持举措。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及时保障中央储备粮信贷资金供给。激励金融机构参与粮食市场化收购,主动对接收购加工金融需求。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信贷投放强度,增强对种源等农业核心核心技术攻关金融保障”。
“做好煤炭等能源提供的金融服务。优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合理满足煤炭安全生产建设、发电企业买入煤炭、煤炭储备等行业需求,保障电力煤炭等能源平稳提供。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大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及周边煤电改造升级的支持强度,在保证能源提供安全的同期,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加大对物流航运循环畅通的金融支持强度。金融机构要主动跟进和有效满足运输企业融资需求。对承受流行病防控和应急运输任务较重的运输物流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化信贷审批流程,供应灵活便捷金融服务。对于因流行病影响偿还贷款临时问题的运输物流企业和货车司机,支持金融机构科学合理予以贷款展期和续贷安排。要用好用足民航应急贷款等工具,多措并举加大对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信贷支持强度”。
“加深产业链提供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贷款供应再贷款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强度。建立信贷、债券融资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迅速响应产业链核心及配套企业融资需求。规范发展提供链金融业务,发挥提供链票据等金融工具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支持提供链企业融资”。
关注点五:有关地方政府投资,“按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着重投资项目的资金支持强度”。这一点与2018年7月23号国常会[1]的需求相似,当时是政策倒向宽信用的重要时点,城投融资政策在后面面临边际松动;今年同为宽信用稳上涨年份,城投融资环境应当还将有所转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面对的资金约束有希望更深一步减轻。
《通告》表示,“加大对有效投资等金融支持强度。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结合本身业务规模,加大对着重投资项目的资金支持强度。金融机构要主动对接巨大项目,加大对水利、交通、管网、市政基础设施等行业惠民生、补短板项目和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报告中心等新型基建的支持,助推新开工项目赶紧开工,达到实物工作量。要合理买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要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按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不得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保障在建项目顺遂实行。做好民间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金融支持工作。金融机构对信贷上涨迟缓的省(区)新添贷款占比要稳中有升”。
关注点六:有关房地产,特别适合注意的是“合理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需求”,这是中央银行方面从2017年迄今又一次清晰指向首付和贷款利率需求,在因城施策原则下,将来应当会有许多符合条件的城市向下调整首付比例,减弱房贷利率,地产端的需求约束会更深一步放开,宽信用的梗阻将更深一步打开;在融资一端,文件也强调“金融机构要在风险可控基础上,适度加大流动性贷款等支持强度,满足建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通告》表示,“完善住房行业金融服务。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环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计”计划,因城施策实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需求,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使当地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金融机构要分辨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支持强度,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不搞“一刀切”,维持房地产开发贷款稳定有序投放。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要解决好着重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并购债券融资支持强度,乐观供应兼并收购财务顾问服务。
金融机构要在风险可控基础上,适度加大流动性贷款等支持强度,满足建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维持建筑企业融资接连平稳”。
关注点七:有关平台企业和普惠金融服务,文件表示“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发挥平台企业金融服务的乐观作用”,“督促平台企业规范开展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这代表着在前期对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引导和规范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有了更不错的基础。
《通告》表示,“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在助推平台企业网络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平台企业金融服务的乐观作用。支打平台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场景化线上融资产品,向平台商户和消费者供应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激励平台企业充分发挥获客、报告、风控和技术优势,加大对‘三农’、小微行业的首贷、信用贷支持强度。引导平台企业稳健减弱利息和收费水平,为受流行病影响的贷款客户供应缓期还本付息服务,最大化惠企利民。督促平台企业规范开展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赋能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面”。
当前宏观定价的核心逻辑仍是流行病,流行病转折点仍未明朗致使市场对于逆周期政策信号尚不充足敏感。但如后续流行病有效控制,则宏观面会过渡到“流行病底+稳上涨”的逻辑之下。新一次宏观经济政策“几家抬”的局势或许会再次形成,比如物流纠偏等行政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中央银行与外管局公布的23条动作事实是政策为应付流行病对经济附加打击、更深一步稳上涨而推行的金融方面的一篮子政策,它作为一个信号是适合重视的。
核心如果风险:宏观环境超预计;流动性环境超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