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近期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数据》,在一个专栏中分析了超储率的下滑,并强调应客观看待超储率的下滑。数据表示,在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超储率下滑,不仅是金融系统持续发展的结果,,同期也显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持续完善。当前,仅依据总流动性或超标存储率来分析流动性紧俏程度是不合适的,更不用觉得超标存储率的下滑代表着流动性减缩。观察市场利率是分析流动性松紧程度的科学方法。
依据中央银行披露的报告,今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超标准备金率(下方简称“超储率”)为1.4%,差于同期大部分历史水平(2017年9月末仅好于1.3%)。
在此之前,市场觉得目前较低的超储率显示境内差不多货币提供存在较大空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专家表明,中央银行强调,不应觉得超储率下滑代表着流动性缩紧。本数据对中央银行的分析旨在降低市场对超储率及其流动性监管理念的指示意义,引导市场关注市场利率及其在政策利率周围的震荡。这是分析流动性松紧程度的科学方法。
在数据中,中央银行分析了超储率下滑的原因:本世纪以来,中国支付清算体系效率提升,货币市场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得到加强,中央银行实行了平均存款准备金法评估等改革举措。在保证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超标准备金需求渐渐降低,超储率总的呈下滑趋势。
据报告表明,本世纪初,中国金融机构总的季末超储率胜过4%,2012-2016年下滑至约2.2%,2019年下滑至约1.9%。今年前三季度末,金融机构的过分存储率分别为1.5%、1.2%和1.4%。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专员谢亚轩表示,从“量”的角度来说,过分存储率依然较低。即便在7月全面减弱准备金率后,第三季度超标存储率也仅环比回弹0.2个百分点,仍处在历史低位。假使运用传统的评估标准,这显示市场流动性紧俏。但是,从“价”的角度来说,DR007环绕反向回购利率运行,自第二季度以来差不多差于政策利率,显示市场流动性合理且充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在超储率较低的情形下,流动性和资本利率总体平稳,这显示货币政策传播是稳定的。这显示以往两年,尤其是2021年迄今,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减弱超标准备金利率,完善流动性管理和短时间利率控制框架,更深一步减弱了金融机构对超标准备金的需求。整体来说,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将超标准备金利率从0.72%向下调整到0.35%,与金融机构活期存款基准利率相同。金融机构吸收活期存款并存入中央银行的套有好处空头间被清除,金融机构持有超标准备金的意向减弱。
就公开市场操作来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日常公开市场操作持续公布短时间政策利率信号,及时消解流动性扰动原因,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环绕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稳定运行。同期,改革完善常备贷款授信(SLF)运行机制,更深一步巩固利率走廊上限,制约市场利率震荡程度。另外,我们还通过多类途径增强政策宣传,引导市场主体愈加关注市场利率,避免从市场利率的角度过分注解流动性和中央银行操作次数的改变。
市场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之间的偏差在以往两年中明显缩减。2021年1月到9月,银行间市场存款机构7日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平都是2.18%,与中央银行7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仅相差2个基点,这致使中央银行对维持合理足够的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稳定运行的允诺愈加可信,货币市场利率震荡性减弱,金融机构对预防性流动性的需求也更深一步减弱。
同期,中央银行做好跨周期流动性监管,提早安排,精准操作。比如,在2021年春节前,中国人民银行综合斟酌流行病等影响要素,以7日经营为着重,精准预期春节前流动性空缺,精准投入跨节日资金。流动性投资额是近年来春节前的最低水准,既满足了春节前的流动性需求,又避免了节后的流动性沉淀,减弱了利率的季节性震荡。同期,在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声明中提早公布有关操作方案,解释流动性改变,引导金融机构预测性地作出本身流动性安排。
数据还表示,从环球经验来说,总流动性水平与市场利率运行的平稳性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在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前的正常货币政策阶段,美国存款金融机构的超标准备金总额仅为20亿美元附近,但这仍未影响其货币市场利率的稳定运行。李超称,中央银行此次通过数据专栏就流动性调控及其政策指示性又一次与市场执行了清晰的沟通和预计引导。谢亚轩相信将来“量”的方向性意义改变正在降低。比如,7月份全面向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代表着政策倒向宽松,但“价”改变的方向性意义更为显著,这符合货币政策调控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一般规律。
温馨提示:美联储会议纪要降临,关注各国放出石油储备压抑原油价格,原油价格创下近七周新低。具体操作请关注汇外网,市场瞬息万变,投资需审慎,操作策略仅供参考。